马松亭(1895~1992) 中国伊斯兰教著名阿訇、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与王静斋、哈德成和达浦生并称为中国现代“四大名阿訇”。曾名寿龄,经名阿卜杜·拉希姆。回族,北京市人。他出身阿訇世家,青少年时期继承父业,遍访名师,学习阿拉伯语文,钻研伊斯兰教教义、教法,于1921年在当时北平花市清真寺“穿衣挂幛”(毕业)。后在清水、涿县、济南、北京、重庆、台北、香港等地清真寺任职讲学,培养了大批经学人才。1933年赴麦加朝觐。他毕生致力于发展中国伊斯兰教育事业,弘扬伊斯兰学术文化,促进中国和伊斯兰世界的学术文化交流。1925年在济南同唐柯三等人创办了成达师范学校。1929年以后,在北平先后主持创办了《月华》杂志和《成师》校刊。30年代,他曾两度出访埃及爱资哈尔大学,经商谈选送了许多穆斯林学生在该校留学深造,其中不少人后来在中国的教育、科研、翻译和宗教学术研究领域做出了积极贡献。1934年访问埃及、巴勒斯坦等国,携回了有各种书体的成套阿拉伯文铅字,经成达师范出版部翻制成铜模后广泛使用,对在中国铅印伊斯兰经籍和教材起了重要作用。1936年,他用埃及国王福阿德一世赠送中国穆斯林的大批经书在北平创建了颇具规模的“福德图书馆”。1945年和1947年先后同马淳、庞士谦等在重庆和北平创办了伊斯兰经学研究班、北平回教经学院等新式学校。他除亲自执教外,还聘请国内外有名学者和教授任教。1947年开办了“月华文化服务社”,出版发行《月华周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积极协助人民政府宣传贯彻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动员穆斯林群众发扬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积极参加祖国建设事业,并于1953年参加赴朝慰问团,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1954年后,历任中国回民文化协进会副主任、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主任、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副院长等职,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马松亭在伊斯兰教学术思想方面有独到见解。1934年,他在北平讲演时提出:(1)宗教是“指示人类生活的一种大道”,是“维系社会的一种法程”。伊斯兰教“是入世的,非出世的;是治世的,非弃世的;是积极的,非消极的;是进化的,非退化的;是乐观的,非悲观的”等等。(2)他除了从信仰方面阐述伊斯兰教的“精义”外,还从社会生活方面提出伊斯兰教“重团结,爱团结,重民权,重教育,重伦常”,从物质生活方面指出伊斯兰教“奖励生产、重懋迁、节制资本,重施禁利,遗产均分”,强调“商业不仅是物质懋迁的调剂者,伺接也是文明的传播者”。这些见解,对社会各界了解伊斯兰教,增进各宗教间的思想交流,也起了一定的作用。他还擅长精讲《古兰经》,通晓《古兰经》诵读学,他朗诵时吐字清晰,音调铿锵,富有感情色彩,很受各族穆斯林的欢迎。撰有《回教与人生》和论文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