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
到清朝统一新疆时维吾尔族已成为新疆人口最多的民族之一。初期主要聚居在南疆地区,其次是哈密、吐鲁番一带。1680年准噶尔攻灭叶尔羌汗国后,将南疆部分维吾尔人迁至伊犁为他们种地纳粮,并将他们称作“塔兰奇”人(即种地人)。清朝统一新疆后,清朝政府又先后从南疆各城迁移维吾尔族居民6000多户至伊犁,开荒种地。伊犁地区逐渐成为一个新的维吾尔族聚居区。随后,迁居北疆乌鲁木齐一带的维吾尔人不断增加,逐渐分布到乌鲁木齐、阜康、绥来(今玛纳斯)、库尔喀喇乌苏(今乌苏),形成了今天新疆维吾尔族的分布格局。
汉族
清朝统一新疆时,汉族人主要集中聚居在乌鲁木齐及其以东的东疆地区。清朝统一新疆后,由汉族人为主组成的绿营军成为屯垦戍边的主力,遍布天山南北;随军征战的商人和迁居新疆的农民已成为新疆农业开发的生力军。哈密、吐鲁番、巴里坤、木垒、奇台、乌鲁木齐、阜康、济木萨、昌吉、玛纳斯、呼图壁、伊犁成为汉族的主要聚居区。随着屯垦范围的不断扩大,迁居南疆焉耆等地的汉族人逐渐增多。到清末,汉族已分布在全疆各地。民国时,由于中原战乱不断,河西地区的汉族人大量涌入新疆,散布天山南北,构成今天新疆汉族分布的基本格局。
回族
是由来自阿拉伯、波斯以及中亚细亚的穆斯林与汉人等民族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民族。新疆地区的回族,除元朝在新疆屯田、牧养的人员外,多是清朝统一新疆后,从陕甘迁移而来的。1777年,清朝政府将河州回民2万多人发遣新疆,安插在今乌鲁木齐、昌吉、米泉等地。1781 年,甘、宁、青地区哲合忍耶教派的回民反清运动被镇压后,大批回民被遣发伊犁安插。1877年,清朝平定阿古柏后,将被阿古柏裹胁至南疆的回民及白彦虎残部安置在喀喇沙尔(今焉耆)。还有一些是定居新疆的绿营屯田回族士兵。另外,从清朝统一新疆开始,回族商人的足迹就踏遍了天山南北的每一个角落。至清末,回族已遍布全疆各地。民国年间,随着马仲英入新,大批回民涌入新疆,散布天山南北,形成今天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
哈萨克族
是由历史上曾经在伊犁河谷与中亚草原居住和活动过的许多部落融合而成的。18世纪中叶,清朝平定准噶尔后,哈萨克中玉兹首领阿布赉汗向清朝政府上表称臣,在得到清朝政府的同意后,部分哈萨克人迁入新疆境内的阿勒泰、塔城、伊犁地区游牧,成为今天新疆哈萨克人的主要构成部分,19世纪中叶,沙俄按不平等条约中“人随地归”的原则,侵占了原属中国的哈萨克族及其居住地区。但是,划界后归入俄国的哈萨克人因不愿接受俄国的统治,又纷纷迁回中国境内。1871年,俄国占领伊犁后,哈萨克各部不甘忍受沙俄的殖民统治,分别迁往博尔塔拉、天山中部的裕勒都斯草原、额林哈毕尔噶、乌鲁木齐河上游等地。至清末,哈萨克族主要游牧于伊犁、塔城、阿勒泰地区。这一迁徙一直延续到20世纪30年代。但由于连年发生自然灾害,阿勒泰的哈萨克大半流亡。民国时,有的迁到昌吉、玛纳斯、乌鲁木齐、奇台、木垒、巴里坤等地,有的迁往甘肃、青海和西藏一带,形成了今天新疆哈萨克族分布的格局。
柯尔克孜族
18世纪以前,柯尔克孜人主要活动在阿尔泰山以北的叶尼塞河上游一带。后在沙俄侵略势力的压迫下,逐渐向南迁入天山,并进一步向西南方向迁徙。其中,迁到帕米尔高原、兴都库什山和喀喇昆仑山一带及其附近地区的,就成为今天新疆境内柯尔克孜人的主要来源。1759年,清朝统一新疆后,被称为布鲁特人的柯尔克孜人相继臣服清朝。19世纪中叶,沙俄根据不平等条约中“人随地归”的原则,将伊塞克湖、楚河、塔拉斯河、纳林河流域及帕米尔高原西部的柯尔克孜人划归俄国。到1884年新疆建省时,留在我国境内的柯尔克孜人,只占当时柯尔克孜总人数的1/20左右。至清末,他们主要分布在今天新疆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什县、喀什市、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阿克苏、莎车、英吉沙和北疆的特克斯、昭苏、额敏、博乐、精河、巩留等地。
蒙古族
新疆蒙古族是蒙古族的一个支系,是卫拉特蒙古的后裔。13世纪初蒙古族人随成吉思汗西征来到天山以北。明代蒙古族分为东部鞑靼和漠北瓦刺两大部分。16世纪中叶,漠北瓦刺分为土尔扈特、杜尔伯特、和硕特和准噶尔部,清代统称为厄鲁特或卫拉特,驻牧于新疆北部至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18世纪中叶清出兵伊犁平定准噶尔上层贵族叛乱,并把当地的厄鲁特人按满洲八旗制度编为厄鲁特营,以后就称“厄鲁特蒙古”。1771年,原西迁至伏尔加河下游的土尔扈特部10万余人在渥巴锡率领下东归祖国,现居住在巴音郭楞、和布克赛尔、精河等州县的是他们的主要后裔。1764年和1813年,清朝从张家口以北地区迁来部分察哈尔蒙古族,现在他们的后裔主要居住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的博乐、温泉县。
塔吉克族
很早就聚居在帕米尔高原的塔什库尔干地区,故有“世界屋脊的居民”、“云彩上的人家”之称。塔吉克人是属于欧罗巴人种的雅利安人,是从中亚草原迁到帕米尔高原的。17-19世纪,帕米尔西部什克南和瓦罕等地的一些塔吉克人,因不堪原居住地统治者的残酷压迫,东迁至塔什库尔干、叶城、皮山等地,成为我国塔吉克族的一个组成部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为了躲避寇乱,许多塔吉克人从色勒库尔以及瓦罕等地迁往离边境较远的莎车、泽普、叶城等县。在当地维吾尔人的影响下,他们逐渐接受了维吾尔族的文化、生产方式与风俗习惯。因此,这里的塔吉克人与居住在塔什库尔干的塔吉克人尽管在文化、习俗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仍属同一个民族。
满族
其族源可上溯至商周时期的肃慎,汉至两晋时的挹娄,南北朝时期的勿吉,隋唐时期的靺鞨,到宋元明时被称作女真。1616年,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了后金政权。1636年,皇太极继位后,改女真为满洲,改后金为清。随着满清对中国的统一,大批满族人或为官或驻防,遍及全国各地。1755年,自清军平定准噶尔开始,清朝政府即陆续征调满洲八旗到天山南北戍防、为官,是为新疆满族人的来源。辛亥革命以后,满族官兵退役为民,遂散布新疆各地。
达斡尔族
是契丹人的后裔。17世纪以前,达斡尔人主要分布在外兴安岭以南精奇里江(今俄罗斯境内结雅河)一带。17世纪中叶,随着沙俄殖民者对黑龙江流域的入侵,达斡尔人被迫陆续南迁至嫩江一带,被清廷编入索伦八旗建制。1764年,为了加强与巩固西北边防,清廷征调黑龙江索伦兵1018人携眷驻防于伊犁霍尔果斯,组成伊犁索伦营,右翼为达呼尔驻防,是为新疆达斡尔人的来源。1871年沙俄侵占伊犁,索伦营人员辗转到塔城,成为达斡尔人的一部分。辛亥革命后,达斡尔官兵退伍为民,主要分布在塔城的额敏县一带。
锡伯族
锡伯族的祖先拓跋鲜卑早在东汉以前便活动在大兴安岭北段以“嘎善洞”为中心的地带,以射猎为生。1692年,锡伯人被编入满洲八旗之列。1764年,清朝政府为了加强新疆伊犁地区的防务,从盛京将军所属的盛京、开原、辽阳、抚顺等17处,抽调锡伯官兵1018人,连同眷属2146人迁移到新疆伊犁河南岸一带屯垦戍边。自1802年起,锡伯军民经过6年的艰苦奋斗,在伊犁河南岸开凿出了一条长达200公里的大渠,引伊犁河水垦荒造田。从此,锡伯人民就在这里落脚扎根,建设新家园。
乌孜别克族
其名称来源于金帐汗国的乌孜别克汗。15世纪时,金帐汗国瓦解,占据着今西伯利亚西部和哈萨克斯坦广大地区的白帐汗国的居民们都笼统地被称作乌孜别克人。自30年代起,他们进入中亚,建立布哈拉、希瓦与浩罕三个汗国,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了中亚的乌孜别克族。 ? 18世纪50年代,清朝统一新疆后,有许多中亚的乌孜别克商人来中国新疆经商。他们多在伊宁、喀什噶尔、叶尔羌、阿克苏等城市活动,其中有些人就此在当地定居下来,发展成我国的乌孜别克族。19世纪60—70年代,浩罕军官阿古柏入侵新疆,又有不少乌孜别克人随之来到新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迁入新疆的乌孜别克人为数也不少。他们主要分布在伊宁、塔城、乌鲁木齐、喀什、莎车、叶城等地。
俄罗斯族
新疆的俄罗斯族是自18世纪陆续从俄国迁入的。当时迁来的多为来华贸易的商人。19世纪,随着俄国土地兼并的加剧,部分破产农民也进入中国定居。1851、1881 年,俄国迫使中国分别签订了《伊塔通商章程》和《伊犁条约》两个不平等条约,取得了在新疆通商贸易的许多经济特权。一时间,俄罗斯商人接踵而至,进入我国西北地区,许多人就此留居于新疆。十月革命前后及农业合作化时期,又有许多俄罗斯人迁入新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许多俄罗斯人为了躲避战争的灾难,也在这时流入新疆,投靠亲友,散居在塔城、阿勒泰、伊宁、乌鲁木齐等地,成为今天新疆俄罗斯族的主要组成部分。
塔塔尔族
本是大兴安岭一带室韦中的一个部落,由于其势力强大,随蒙古军队西征欧洲至伏尔加河流域,影响巨大。15世纪中叶以后,“塔塔尔”逐渐成为喀山汗国及附近部落居民的名称。 ? 新疆地区的塔塔尔族,一部分是19世纪随着俄国土地兼并的加剧,一部分失去土地的塔塔尔人从喀山经过伏尔加河下游,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来到中国的新疆。另一部分是从喀山、斜米列齐、斋桑等地来新疆经商定居下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又有不少塔塔尔人迁到新疆,主要是中、小商人和农民、手工业者。他们主要分布在伊宁、塔城和乌鲁木齐等城市中。
总之,经过长期不断的民族迁徙、融合,到清朝末年,新疆地区已形成了以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回、柯尔克孜、塔吉克、满、锡伯、乌孜别克、达斡尔、俄罗斯、塔塔尔等13个民族为主的,多种民族成份并存的民族分布格局,同时也说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在相互交往、融合中不断发展、壮大,最终演变成为今天的新疆各民族,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都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