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文化研究 > 研究动态 > 热点研究 >

八路军的穆斯林武装——冀中回民支队

【字体大小】 [] [] []2015-09-06 17:49 文章来源: 蓝色穆斯林 作者:于笑洋

1937年7月7日,对中国人民而言是黑暗的一天,那天深夜,日军攻击了驻北平的国民革命军第29军。于是,一场长达八年的惨烈战争爆发了。几周后,日军占领了北平和天津,接下来日军沿着平汉线和津浦线追击溃逃的国民党政府军。国民党的地方政权组织彻底瓦解了,整个河北省处于无政府状态之中,混乱局面迅速蔓延,生活在这个地区的民众陷入震惊和恐慌之中,他们发现,指望国民党政府军来保护他们显然是不可能的了。现在,生活在这个地区的民众,必须独立从事解放自己的事业。

政府军撤离后,在河北省出现了大批自发的抗日武装,但他们没有任何坚强的领导核心,大部分是缺乏意志和战斗力的乌合之众。当日本人的入侵开始时,日军,这支亚洲和太平洋最强大的军事力量,看起来似乎能够很快解决中国,这个最大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的破破烂烂、装备差劲的游击队。面对这种局面,1937年底,中共首先在华北平原组建自己的游击队,她决心取代无能的国民党政府接管该地区的抗日武装运动。接下来,该地区迎来了二十世纪最大规模的抵抗运动。

共同的敌人

二十世纪初,在河北平原居住着至少10万名被称作为“回回”的穆斯林。“回回”的祖先是来自中亚和中东的伊斯兰教徒,他们通过几个世纪和汉族及其他民族的通婚,逐渐在中国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伊斯兰教对他们而言,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不同于汉族的宗教信仰、以及不同于汉族的生活习俗,使回族内部相互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们对内互相扶助,对外团结一致。回族是华北地区仅次于汉族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对中共而言,争取华北为数众多的穆斯林加入他们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显得非常重要。

1937年底,第一支穆斯林抗日武装,冀中人民自卫军回民干部教导队在河北省中部建立。几名回族共产党员在组建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几个月后,共产党员完全控制了这支武装。接着另外几支穆斯林武装也自发建立起来,这里面最有名的是回族前军官马本斋(1901-1944)领导的“回民抗日义勇队”。

马本斋是河北省献县一个回族破产农民的儿子。他的经名叫优素福(Yusuf,阿拉伯语,取自伊斯兰教的一位先知)。1921年他前往东北加入了张作霖的奉军,并在奉军最好的军校(东北讲武堂)接受了正规军事教育,参加过两次直奉战争以及后来东北军同国民革命军的战争。1929年,他成为山东军阀刘珍年第17军21师的一名上校团长,这段经历使他成为一名有经验的军人。1935年,马本斋出于对时局的失望而退役返回家乡。马本斋“性格豪爽、朴实、正直、有谋略”,还有在军队的显赫经历,这让他在冀中穆斯林社区享有很大威望。在确信低效且无能的国民党政府军无法履行抗日职责后,马本斋在家乡献县组建了自己的武装——回民抗日义勇队。

对中共地下组织而言,声名显赫的马本斋显然是理想的合作伙伴。1938年3月,一名回族共产党员刘文正(1899-1942)拜会了马本斋,他成功的说服马本斋和他的穆斯林民兵加入了八路军,这支武装被命名为河北游击军回民教导队。5月,在冀中的所有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合并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兼冀中军区,他们统一接受吕正操(1904-2009)将军指挥,吕正操是八路军最富传奇色彩的战地指挥官之一。早先成立的冀中人民自卫军回民干部教导队和马本斋的河北游击军回民教导队,也合并为冀中军区回民教导总队,马本斋担任军事指挥官(总队长),刘文正担任政治指挥官(政治主任),全军共有700多人。8月,另一名回族共产党员丁铁石(1915-1996)接替刘文正成为政治主任。接着又有几只穆斯林游击队并入马本斋的部队,最后,马本斋本人被吸收为中共的一名特别党员。

按照八路军的建军模式,合并后的回民教导总队建立了中共党支部和政治委员(最初叫政治主任)制度。经过爱国主义思想和铁的纪律改造,部队的战斗力得到了提升。中共在对待穆斯林武装上采取了灵活的态度,她没有把穆斯林武装改造成一支彻底的无神论军队。中共意识到,回族士兵是虔诚的伊斯兰教徒,伊斯兰教的影响无所不在。在这方面宗教神职人员——阿訇(Akhond,波斯语)往往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从感情上,穆斯林战士非常尊敬和信赖宗教神职人员。考虑到这种宗教感情,回民教导总队被允许保留随军阿訇,这在信仰共产主义无神论的八路军是史无前例的。阿訇负责向士兵提供宗教服务,包括布道、礼拜、宰牲和葬礼。如果准备去打仗,阿訇会按照要求参战士兵出发前进行“乌斯里“(ghusl,阿拉伯语 “大净(洗浴)”)或“阿卜代斯”(ab-dest,波斯语“小净(洗手)”)。战斗胜利后,都要做“油香”(一种回族面食)庆祝。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阿訇们也会直接参战。至少先后有八名有名望的阿訇加入了穆斯林武装,一名伊玛目(Imam,阿拉伯语“领拜人,教长”)引证《古兰经》论述:“如果我们穆斯林违背《古兰经》的教义、违背圣人的诲训,去向侵略我们的日本鬼子投降,还讲什么伊玛尼(Iman,阿拉伯语‘信仰’) !”现在,每个穆斯林战士都坚信,战争不仅意味着日本人的民族奴役,也意味着敌人是异教徒侵略者,侵略者是穆斯林的敌人。

战争考验

在经过几个月的严格训练的同时,回民教导总队进行了一些小规模作战。1939年3月,他们迎来了第一次重要战斗,对手是同样活动在冀中的“国民革命军华北第六路军”(后称河北省保安第2、3旅),这支土著武装名义上接受国民党政府委任,但又和日军有着密切联系。他们更加关注的是争夺势力范围而非同日军作战。由于“华北第六路军”拒绝接受八路军改编并对后者持敌视态度,冀中八路军决定予以消灭,回民教导总队在这次战斗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与八路军120师一支队在交河县联合发起袭击,全部消灭该敌,歼敌700多人,缴获步枪600多支,战马200多匹。

1939年秋,冀中军区决定将回民教导总队升格为旅级,并成为军区直接指挥的野战部队。现在它已经拥有2000名士兵,下辖3个大队(营)、9个中队(连)。它得到了新的响亮名称——回民支队,从此它以这个名称广为人知。一名参加过长征的红军指挥员郭陆顺(1914-1942)被任命为政治委员。郭陆顺证明自己是一名强有力的政治主官,他一到这里,就下达了非穆斯林士兵禁食猪肉的命令,并且他自己也带头这么做。他对待战士就像自己的兄弟,在战斗中他总是和他们并肩作战,并为此多次负伤。这些举动迅速为他赢得了威望,每个战士都佩服和爱戴他。

整个秋天,回民支队不断地战斗,茂密的田野和谷地提供了必要的安全保障,回民支队可以在这里藏身、训练或护理伤员。战斗主要在交通沿线展开,如果敌人的补给物资缺乏足够的兵力保护,那么也将对他们进行逐个伏击。他们先后消灭了反共的“大刀会”,伏击了日军一支运输队,并尝试攻打了日军驻防的无极县。在这些战斗中,他们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

1940年春,回民支队奉命前往沧石公路以南开辟新的战线。3月3日,他们在深县南部同敌人发生了遭遇战并被包围,但成功突围。接下来他们在此逐步站稳脚根,开始向该地区的日伪军发起攻击。4-8月,回民支队连续进行了30多次小规模战斗。攻克据点2处,毙伤日伪军500余人,缴获加农炮1门,轻重机枪4挺,步枪500多支。他们在这里获得了新的人员,补充了战斗损失。到10月底,回民支队拥有11个中队(连),已经达到2500人。

1940年11月,回民支队攻击了深泽县,试图占领这座日军据守的县城。但这次战斗并不成功,整个进攻演变成一场消耗战。日军在田中少尉指挥下进行了顽强抵抗,他们得到了空中支援,从石家庄起飞的5架轰炸机空袭了回民支队的阵地。在连续进行了4天的消耗战后,回民支队被迫辙出战斗。为了表示对对手的尊重,田中少尉下令埋葬了战死者并为他们立墓“回民支队战死之墓”。富有戏剧性的是,田中少尉在随后的战斗中被另一支八路军部队俘虏,随后参加了反战同盟,并在以后成为回民支队的一名战士。

1941年4月,回民支队奉命护送八路军第三纵队兼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将军返回总部。28日凌晨,在他们通过保定-安阳公路后,在名叫桑园的村庄宿营时遭到日军包围突袭。为了保护自己的指挥官,回民支队在村庄周围日军猛烈的进攻下强行突围,吕正操将军最终安然无恙。但回民支队为此付出了近百人伤亡的巨大代价。7-8月,回民支队发动夏季攻势,他们四处攻击日伪军孤立的检查站、据点和运输队,并对公路和通讯设施进行破坏。共进行了27次战斗,消灭敌军500人,俘虏100人,其中包括3名日军军官。在8月2日的战斗中,回民支队伏击了沧州-河间公路的一支日军运输队,全歼50人。

这些不断地打击终于让日军恼羞成怒,驻河间的日军山本联队(旅)决心给回民支队致命打击。日军几次试图对回民支队进行包围歼灭,但马本斋总能带领他的战士们化险为夷。终于,山本大佐做出了一个疯狂的举动,他命令逮捕马本斋的母亲白文冠(1878-1941),把她软禁起来扣为人质,以迫使马本斋投降。  然而,白文冠拒绝同日军合作,她用抗日战士教科书式的语言对劝降者做了回答——“我生养的孩子是中国人,他是坚决抗日的八路军,一向不知道有投降二字。”“有本事同他打,我宁死不能写信劝降!”几天后,这位英雄母亲践行了自己的诺言绝食而死。日军的暴行招致被占领地区所有穆斯林的唾弃,它为此付出的代价是遭受回民支队更多的报复性打击。

突围

经过一些列战斗,吕正操将军指挥的八路军第三纵队已经控制了冀中44个县,他拥有63000人的作战部队。冀中,这片被称作“中国乌克兰”富庶的地区,已经成为抗日武装不断获得粮食、战争物资和人员补充的重要基地。八路军在河北的崛起引发了日军的严重关切,连续的游击战已经严重危及日军对华北占领区的控制。日军在一份作战报告中称,“冀中地区是河北省中部的粮仓地带,在战略上、经济上居于重要地位,中共势力已经在此根深蒂固。由于该地区已成为对缺乏农产品的太行山区中共根据地供应、培养战斗力的基地,因此,可以认为只要扼杀该基地,就会收到很大成效。”显然,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大将不能容忍局势继续恶化,他决心发起一次大规模攻势摧毁吕正操将军的部队。对于包括回民支队在内的冀中八路军来说,1942年将是最困难的一年。

1942年5月1日,华北方面军调集4个师团、两个混成旅团共5万军队,发动了代号为“三号作战”(即五一大扫荡)的攻势,战役目标是摧毁冀中地区八路军的抵抗,完全控制该地区。连续的进攻迫使八路军开始全线转移。从4月末开始,回民支队陷入了旷日持久的突围战之中。4月27日佛晓,回民支队一支队在交河县陈庄同日军遭遇。日军包围了他们,战斗持续了近一天,无畏的政委郭陆顺决心带领他的同志们突出重围。他不顾战士们的阻拦亲自在阵地前沿侦查敌情,对面的日军狙击手突然开火,子弹击中了他的头部,过了一会他就在担架上停止了呼吸。

郭陆顺的阵亡只是一系列残酷战斗的开始。5月下旬,马本斋接到冀中军区命令该地区所有部队立即分散突围的命令。6月2日,日军一支搜索部队在阜东县高庄和纪庄发现回民支队主力,回民支队迎来了有史以来最激烈的战斗。日军建立了三条封锁线试图阻止他们,回民支队决心不惜一切代价突围。战斗打响后,回族中队长刘清瑞(1918-2009)对着士兵们大声说:“有刺刀的站出来”, 他掏出他的毛瑟军用手枪(驳壳枪)第一个发起冲锋,这种无畏精神感染了他的部下,他们呐喊着,端起刺刀跟随着他一起冲锋,在尘土、烟幕和火光中,双方展开了一场白刃战,一大队和政治部尾随他们冲了过去。随队反战同盟的日本人田中少尉也参加了突围战斗,他用出色的射击技术射杀日军多人,缴获步枪三支。但在另一路,二、三大队和司令部则没有这么幸运,战斗异常残酷血腥,日军抢占制高点用重机枪火力无情地射杀那些冲在前面的人。所有人都明白,这次战斗将决定回民支队和自己的命运。战士们跨过同伴的尸体,前赴后继,对死亡的恐惧早被抛到九霄云外,子弹打光了就拼刺刀,刀断了就拉响手榴弹同归于尽。终于,战士们的勇敢避免了决定性的溃败,在经过多次冲锋后,日军的封锁线被突破了。战场上到处是战死者或快要死去的人,阿訇们用阿拉伯语在垂死者的耳边吟颂着《古兰经》中的祷词——“我们确是真主所有的,我们必定只归依他。”(每个人都要死,只不过有先有后而已,你先去了,我随后就来。)

高纪庄突围战被认为是回民支队历史上“最艰苦最惨烈的一仗”, 回民支队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包括多名指挥员在内的300多人伤亡,战后另有包括失踪、被俘在内的惊人战斗减员。在转移到山东省后,三个大队(营)被缩编为五个中队(连),整个部队只剩下700人。

大转移

五一大扫荡结束后,日军重新夺回河北战场主动权,吕正操和他的部队被迫撤离该地区,整个冀中军区几乎不复存在,以至于八路军总部不得不撤销它。1942年7月,回民支队开始向邻近的山东省转移,10月,他们到达该省西部靠近河北和河南的边界地区,该地区属于中共控制的冀鲁豫边区。损失惨重、精疲力竭的回民支队在这里得到休整,补充损失的人员和装备。回民支队选择驻扎在莘县张鲁集,选择这里不是没有原因的,张鲁集是冀鲁豫边区一个重要的穆斯林社区,拥有3座清真寺,回族多达5000多人。在不到一年时间里,300多名本地穆斯林参加了马本斋的部队,回民支队由700多人再次扩张到1000多人。回民支队被划归八路军第二纵队兼冀鲁豫军区司令员杨得志将军(1911-1994)指挥。杨得志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在红军时期他就是著名的指挥官。马本斋同时兼任冀鲁豫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一名八路军老战士张同钰(1919-1998)担任新的回民支队政治委员。回民支队还聘请了一名新的阿訇蔡永清(1898-1987)担任伊玛目,接替战死的前任。作为宗教学者,蔡永清熟知《古兰经》,能讲阿拉伯语和波斯语。战斗结束后,“有的战士牺牲了,蔡阿訇亲自清洗埋体(Maut,阿拉伯语‘遗体’),站者那则(Janazah,阿拉伯语‘殡礼仪式’),按穆斯林葬礼埋葬。”

1943年,持续的残酷战争让鲁西北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饥荒时期,回民支队在不节衣缩食的同时,还承担了帮助农民抗灾救荒的任务。战斗也在持续,回民支队在此新的对手是原国民党政府军残部,这些武装同时拥有国民革命军和汪精卫政府和平治安军两种番号。例如像活跃在该地区的前政府军军官齐子修(?-1945)的部队,有两套军装,一套国民革命军的灰色制服,另一套是亲日伪军的草绿色制服,这样,他们的身份会根据需要随时改变。1943年7月,回民支队多次打击了盘踞在这里的国民党政府军兼伪军,共攻克据点30多处,摧毁碉堡40多个。10月,经过补充后,回民支队恢复了大队(营)建制,辖2个大队(营)、6个中队(连)。11月,回民支队和冀鲁豫军区3个团参加八路军了进攻伪军第二方面军总部的战斗。16日晚,回民支队和友军对伪军第二方面军总部所在地八公桥发起出其不意的袭击,同敌人展开激烈巷战,经过12小时战斗,第二方面军总部直属队被全歼,俘虏包括参谋长甄纪印少将在内3000余人,马300匹,迫击炮2门,重机枪4挺,轻武器2000支。马本斋出色的指挥为自己赢得了荣誉,战斗结束后,中共冀鲁豫区党委书记黄敬称赞他为“后起的天才军事家。”

在抗日战争中,中共抗日武装不仅要面对日军和汪精卫政权伪军的进攻,同时还要面对重庆政府,蒋介石不希望自己的政治对手壮大,1943年后,国民党政府军发起“第三次反共高潮”,试图在陕甘宁边区展开大规模军事行动,压缩中共和八路军的生存空间。中共命令杨得志将军率领包括回民支队在内的冀鲁豫军区共6个团共10000人兵力返回延安,阻止国民党政府军对延安的进攻。

长期的连续作战严重损害了马本斋的健康,1944年1月,就在马本斋命令回民支队进行补充,集结完毕后,他突然感到身体不适,结果被诊断患有蜂窝组织炎(对口疮),这种疾病在当时足以致命。但马本斋觉得这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他要求带领部队继续出发。在杨得志劝阻下,他勉强答应留在后方医院治疗。2月7日,经过艰苦卓绝的行军,西进的回民支队胜利通过平汉铁路封锁线,这意味着他们距离延安更近了。可就在这一天,马本斋在医院中去世,此时他年仅42岁。为了避免军心不稳,这一消息没有向回民支队的战士们公布。直到4月3日,回民支队到达陕北后不久,政委张同钰才向大家宣布了这个令人痛苦的消息,一些指挥员当场失声痛哭。

马本斋去世后,他的遗体按照穆斯林的宗教仪式安葬在张鲁集,随后在冀鲁豫军区和陕北都举行了规模隆重的追悼会,甚至连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毛泽东、朱德和周恩来都为他题写了挽联。一位穆斯林指挥官获得中共这样的充分肯定,在回族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没有比这更能说明马本斋在他的同志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了。

“马本斋同志不死!”——毛泽东

后记

回民支队并未消失和停止战斗,八路军总部决定继续保留回民支队的番号直到抗日战争胜利。战争结束后,回民支队参加了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的战争。一部分回民支队在政委刘世昌(回族,1921-2010)带领下,前往东北参加了林彪的部队,先后参加了著名的四平、辽沈、平津战役,最后演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44军第157师469团,马本斋的族侄马庆功(回族,1922-1993)担任团长。另一部分回民支队由第2大队大队长马凤舞(回族,1913-1955)率领留守在陕北,它演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6军16师46团3营,它参加了兰州战役,并进军新疆。还有一部分回民支队由第1大队大队长马进坡(回族)率领返回河北省,他们在家乡组建了新的回民支队,最后改编为河北省军区警备第2团。

作为最先加入中共武装力量的穆斯林,从感情上,中共认为他们是最值得信赖的同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许多参加回民支队的穆斯林官兵得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职务,并成为将军,一些人还参与了中国五个民族自治区域之一——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成立。

优素福·马本斋,他的故事日后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和连环画。即使在今天,他仍是中国穆斯林在抗日战争中反抗侵略的不朽象征。

 
 
 
 
 
 
 
光辉历程60周年——纪念中国伊斯兰协会成立60周年
更多>>图片新闻